导师们“学而不厌”,虽然平均已年逾花甲,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方法,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展示“终身学习者”的风范;他们“诲人不倦”,每周都能在校园里看到他们的身影:或在教室聆听、观察, 或在办公室研究、探讨,或在走廊谈心、交流,或在会议室授课、培训……包校教师们在导师团的协助下,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提升自我,用自己的敬业、勤业和乐业精神引导、呵护着学生的成长,创造着不平凡的明天。
后排从左至右:总校长吴子健、原中学部校长Tony Jacacci、常务副理事长包文骏、理事长包陪庆、施同德导师、何亚男导师、徐宽洪导师
前排从左至右:李爱珍导师、殷国芳导师、倪谷音校长、陈蓓蕾导师、副理事长谭茀芸、吴沄校长(照片拍摄于2011年5月)
(照片拍摄于2011年5月)
陪包校同起步,校园发展中的“打杂工”
倪谷音校长与学生
(照片拍摄于2010年2月)
回想起难忘的2007年,那时我虽然已经退休,当听到谭总给我讲述了包陪庆主席创办包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包总放弃国外高级职位与高薪,不远数千里来到上海创办包校的感人事迹,我真的深深感动,同意担任包校校长,并负责导师团的工作。
—— 倪谷音校长
2007年伴随着包校建校,小学部导师团正式成立,由倪谷音校长担任导师团团长,陈蓓蕾老师、李爱珍老师、殷国芳老师为小学部导师团主要成员。2011年包校中学部落成,同年建立了中学部导师团,由吴沄校长担任导师团团长,何亚男老师、施同德老师、徐宽洪老师、孔繁刚老师、陈蕾老师、章正言老师和步根海老师为中学部导师团主要成员。导师们的专业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人文和科学等各主要学科。
在建校之初,导师团便渗透到了包校基础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中学部导师团团长吴沄校长笑谈道:当时的导师团是包校名副其实的“打杂工”—— 大到为学校教育教学出谋划策、协助校长建立教学常规、搭建融合课程、推进中西融合的教研文化和教学管理体系;小到与市区教研室建立联系、师资招聘、教师培训。导师团的工作如同水一样,浸润到了包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有些时候导师们甚至还要兼顾帮助解决年轻教师的住宿问题。由于中学部采用的是寄宿制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学校的起步阶段,为了确保校园夜间的正常运营、照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年过花甲的导师们和年轻教师们一起参加了夜间值班。
与包校共成长,课程建设中的“泥瓦匠”
导师团参加2019年松江校区年检
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创造’。包校的导师们,不仅传授本领、解答疑惑,亦激励青年教师博览群书、勇于尝试、勤于反思;唤醒青年教师的内趋力、激发他们的潜能,最终帮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创新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可以说,包校导师团的导师们‘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良师与益友;亦是包校校园建设与课程发展历程中的动力与助力。
—— 许敏
学术副校长
初中校长及虹桥校区负责人
包校始终将不断强化课程放在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课程的设计完全体现了学校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办学使命。在建校初期,课程体系的研发无疑是教学方面需要攻克的最大难点。在课程搭建的过程中,市区教育行政领导曾多次莅临包校进行指导。此外,在导师团的引荐下,学校邀请到了众多国内外教育专家集思广益,共同就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仅如此,在包校内部,在理事会会议中,领导层也就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而包校众多优秀的中外籍校长、教师也一起通过形式多样的研究、探讨、实践和反思,对课程体系进行持续的升级和优化。正是经历了长期的磨合与投入,在导师团的积极参与下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和完善,建立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从小学和初中部的“上海+课程”到高中部的“国际+课程”的路线,彰显了包校课程的特色。在课程搭建的过程中,导师团不仅是 “搬砖工”更是“粘合剂”。"
松江校区包陪慧游泳馆及黄秀英图书馆捐赠仪式上,包陪庆理事长向导师团赠送新书
(照片拍摄于2013年11月)
导师团从小学部武定校区起步,伴随着包校的发展,在经历了多年打磨后,逐步发展到了中学部松江校区。随着虹桥校区的开启,导师们又将重心转移到了初中部虹桥校区的教学团队培养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导师团的职能也从建校之初的“打杂工”和“泥瓦匠”逐渐回归本位,成为了包校教学研究的引领者,将“匠人之艺”薪火相传;而在对接外部优质资源方面,导师团也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匠人之心”、“匠人之艺”薪火相传
导师团进行课堂观摩
在导师团的眼中,包校年轻教师们的素质非常高:他们手持高学历,精通中英双语;他们好学且善思,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尤其是在包校初中部,中方教师中超过一半的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下,而这其中又有75%的教师拥有硕士、双硕士学位。另一方面,由于教龄短、教学经验不足,年轻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仍有待提高。同时,部分非沪籍教师对上海课程改革缺乏了解,知之甚少。于是,如何将老教师的“匠人之心”和“匠人之艺”薪火相传,常务副理事长包文骏先生在创校不久后,就将这一沉甸甸的任务托付给了导师团。
包陪庆理事长为何亚男导师颁发导师聘书
(照片拍摄于2011年5月)
何亚男导师认为,新教师只有对学校使命、办学理念和特点认同,才能更好地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在专业发展上有清晰的方向。因此导师团举办了青年教师培训基础班。基础班的一个重点就是帮助青年教师理解和贯彻包校的理念,此外对包校教学标准“四面八方”的理解和运用、课前准备、课中要求、课后评价和反思等,导师团也会毫无保留、事无巨细地传授给新教师。
基础班的学员定期参加导师团组织的理论学习、公开课、微型讲座以及研讨会等活动。通过导师讲座,青年教师了解包校课堂教学规范,并就包校“四面八方”的教学标准进行讨论。青年教师们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提高了对包校办学使命和课程设置的认识,明确了教师教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和锻炼了独立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导师团与教师进行课程观摩和讨论
从左至右:步根海导师、何亚男导师、章正言导师、汪祖亨导师、吴沄校长、孔繁刚导师及金月凤老师
针对基础培训班的新教师,吴沄导师曾有针对性地对“课堂管理”这一课题进行专业培训 ——“课堂十问”。导师们列举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十大问题,让学员们进行讨论。例如:
1. 上课时,有一些学生不专心,应采取什么管理方式?
2. 讲课时学生插话,不举手就大声发言,怎么办?
3. 课堂上分组讨论,你应当做些什么?
4. 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例如学生打架、突发急病等情况,该如何处理?
5. 上课时,有学生顶撞教师,甚至不尊重教师,你有什么对策?
6. 家长有投诉,甚至不合实际的投诉,你认为该如何处理?
7. 学生犯错要不要写书面检查?怎么样处理效果好?
8. 学生成绩不好,要不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如何沟通?
9. 对学生鼓励上进和严格要求,也就是“表扬”和“批评”,哪个更重要?如何应用为上策?
10. 学科学习必然会产生差距,对成绩较弱的学生需怎样引导?
“课堂十问”会根据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情况不断置换更新,目的是激发学员思考如何应用刚学过的新理念来解决老问题,指引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路上不断精进专业技能。
随着教师们的水平不断提高,基础班已不能满足青年优秀教师们的需求,因此导师团继续组织开设了研修班。研修班通过培养教学团队中的“明日之星”,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研修班强调个性化,采取专职辅导老师制,每一个参与研修班的学员都会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教研课题作为研究对象。之后,导师会与学员一同备课,再由学员进行课堂实践,全体导师和学员一同听课、评课,由执教学员写出反思报告,导师则写出教学评语。学年结束时研修班学员应交出一篇课题研究论文。
何亚男导师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四项基本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学科素养,开放的全球视野和优秀双语能力,出众的学习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以及勤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能力。比起培养新生力量,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上,导师团的侧重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体现在对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要求中。骨干教师在进一步提升反思能力的同时,在教学方面会进行更多的尝试,设立更多的自我挑战,在所选择的课题上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包校教师团队的成长
中学部导师团部分导师合影
(照片拍摄于2011年5月)
过去的几年中,在导师团的引领下,包校教师们不断成长、教学力持续提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尝试。他们敢于学习更善于学习,成长有目共睹。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金月凤老师在课堂中不断突破,尝试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多年来,初中部数学组组长李娟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分层教学上进行了许多尝试,通过课堂实践和公开课的磨练和学习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教学成果。初中部人文组的朱开轩老师成长迅速。来包校之前他从未接触过教研论文,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在导师团的指导下,他的教研论文也即将在区一级教研刊物中发表。高中部音乐组的宋东方老师,在音乐的课堂中做了不少创新,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电脑为唐诗配乐,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与现代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初中部语言支持组的范秋敏老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导师团的培训,快速成长,不断提升授课能力。拥有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学博士学位的翁梅倩老师,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讲台上走进了包校的科学讲台。在过去数年中,她在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方法上日益突破。
不仅如此,在此次疫情线上教学期间,在导师团的指导和帮助下,包校教师们所展现出来的超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也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正是从这些甘于平凡、敢于挑战、勇于尝试的教师们的身上,让所有人看到了包校教学团队的希望。
学员心中的窗口和桥梁
在学员们的眼中,导师团为他们打开了视野的窗口,也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初中数学组组长李娟老师感谢导师们多年来给予她的指导:“导师们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打开了我们的教学视野;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研究教材,提升了我们的教研能力;让我们意识到教学应该作为一门学问来对待;必须理解包校的全人教育,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工作。通过每学年的公开课,从分析学情、解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案、磨课到课后评价的系统过程,一路走来有效地提升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尤其是每次上完公开课后,每位导师对公开课给出的中肯点评,都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看到该从哪些角度评价和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导师团不仅为学员开拓了眼界,更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是学员们连接外界的桥梁。初中语文组组长金月凤老师作为研修班班长,对导师团的帮助和教导充满了感激之情:“导师团带给我们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信息的同时,敦促每一位学员持续打磨自己的技能,帮助我们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导师制度是一种文化的引领:导师们为我们展示了在一所强校中,教师所应具备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为我们谱出一套完整全面的教学流程,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导师制度还增加了老师们的凝聚力,让我们知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是单枪匹马。大家通过公开课互相观摩、学习,在教师的职业道路上,我们拥有友爱的导师和友善的盟友相伴成长。”
初中部科学组翁梅倩老师深深地被导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导师团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教育家初心不改,孜孜不求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些年来,导师团为学员们建立了一个良性的交流、互动平台,如果不是导师们鼓励大家不断学习,我们也许就松懈了。学员们通过互相听课、共同探讨进行相互学习,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此外,课堂呈现的方式和授课效果也在反复磨课中不断提高。
吴沄校长在书法主题活动上发言
(照片拍摄于2011年12月)
岁月荏苒,我来包校导师团工作已经十个年头了。起初以为二次退休了,只是有闲帮忙而已。但在数年的工作实践中,包校宏伟的战略蓝图深深地打动了我,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也见识了许多新事物,学习了很多新东西。感谢包校给予我这份良机,让我和包校一起成长,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吴沄校长
*有关导师团的故事,将进行分期报道,敬请关注。
导师团介绍
小学部导师
倪谷音
包校创校校长、名誉校长
特级校长、原上海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上海愉快教育研究所创始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届常委
陈蓓蕾
特级教师、原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副校长
原盛大花园小学校长
全国小学音乐教材副主编
李爱珍
原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儿童部部长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热爱儿童奖
殷国芳
特级教师、原上海实验小学校长
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教育部劳动模范
中学部导师
吴沄
特级教师'
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校长
原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原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副会长
何亚男
特级校长、特级教师
原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校长
原上海教育学会中小学外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汪祖亨
特级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上海市名师基地导师
陈蕾
上海市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第二期专家组成员
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综合)评审委员会委员
华东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兼职教授
章正言
特级教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教学专家
全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园丁奖
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名师
步根海
特级教师
原上海教研室初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出版《新编中学语文辅助读本·时文阅读》、《语文教学与两纲教育》等著作"
孔繁刚
特级教师、原上海中学国际部史地教研组组长
原上海市世界史协会副会长
上海市优秀社会科学学会工作者
徐宽洪
特级教师、原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教师
上海市考试院高考综合试题命题组组长
上海市名师名校长高级研修班主持人
施同德(美籍华人)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数学硕士及教育学博士学位
曾任教于美国多所名牌高中
芝加哥大学最佳优秀教师奖、美国名人录最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