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至25日,上海包校松江校区礼堂座无虚席,中文戏剧社年度大戏《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的精彩上演燃动了春日的校园。两百余名观众时而在幽默桥段间捧腹,时而在深刻对白间沉思,当演出的终曲结束,掌声久久回荡在礼堂。总校长徐永初在结束后连连感叹:“这场话剧的创意与协作充分体现了我们包校学子的风采!” 。常务校长孔羿纬评价道:”他们不仅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戏剧之夜,更让我真切感受到包校艺术教育的深厚底蕴。”
剧本介绍
《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是中国作家沙叶新于1987年创作的剧本。该剧讲述了上帝因好奇人类世界的科技成果,派耶稣、孔子与披头士列侬“三个代表”前往地球考察。三人因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一路上冲突不断、彼此戏谑、互相调侃。他们误入两个截然不同的“恶托邦”——金人国和紫人国,通过旅途见闻,揭示文明的悖论与人性的困境。沙叶新以幽默荒诞的手法,邀请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类的救赎与未来。
师生共创之旅
这场由28名学生与3位来自高中部中文组的老师共同打造的话剧作品,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关于教育、协作与成长的深刻实验。该项目于2024年9月正式启动,历时七个月的精心筹备。剧组坚持每周两次高强度排练,从最初剧本研读到后期的舞台联排,师生团队始终带着热情与专业态度投入创作。有学生回忆,每次排练前的创意热身活动令人印象深刻:"老师带领的热身活动很专业,让没有表演经验的我们立刻放松下来,快速进入角色状态"。而三位中文教师身兼数职:围读剧本时是"文本导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角色心理、挖掘剧本内涵;联排时化身"舞台导演",把控每一幕的节奏与表现力;走下舞台,则是“后勤总监”,服化道采买、部门协调沟通,积极推进项目的运转。而学生也充分发挥创意,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表演设计,为角色增添个性化台词,表演中的多处标志性动作,也都是经学生们反复讨论而来设计而来,真正实现了"共创"理念。
若说台前是光彩魅力的展现,而幕后则是匠心的沉淀。从大型场景道具的手工制作,到细微处色彩的层层涂染,到多媒体背景设计,到开场音乐……戏剧社所有成员都参与了幕后工作。学生们化身木工、画师、服装设计师,将天马行空的构思化为实体。这种全员协作模式,给每一个学生机会体验不同的任务、挖掘自身潜力、反思个体与团队的关系。这使得这场话剧最终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艺术见证,用行动诠释了戏剧教育的深层价值。
难忘瞬间
收获与成长
曹语熙(约翰列侬饰演者,Y11学生): 我曾经不太喜欢团队合作,觉得没有个人工作效率高。但是在参演这部戏时,我第一次看到如此高效,高贴合度,高默契和支持性的团队合作。比如,在演出前的一个周末,当灯光,道具,服装全都准备就位时,老师清清楚楚给每个人安排着要搬的道具,讲灯光音效的提示点,指导走位安排,换场时的音乐时间道具,角色换服装的时间点,每一幕拉幕布的人,以及台上每个人的姿势位置呈现的整体审美布局……二十多个人的剧组,三个指导老师,这些极其繁杂琐碎的小事却每一项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妥帖合理,从小事到大事,所有事情都细致严谨,却也极其富有大局观,连贯完整地为整体的舞台效果而服务。 这次的合作让我第一次明白“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内涵:每个部门各司其职所带来的协调性和美感,不同的成员各发挥其所长的和谐和圆满,都是我从前没有想象过的。自此之后,我也开始模仿老师的安排事情的条理性和清晰性组织自己的学生社团,尝试最大化每个人的优势。
观众之声
依托于高中中文组所成功申请的市级项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戏剧实践研究”,老师们在剧场里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围绕中国当代优秀戏剧作品展开体验、创作、演出和讨论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现力与交流能力,更是加深了他们的跨文化理解。
《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落幕了,但它的意义远未结束。这场戏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学习”的生动示范——在这里,学生通过探索、协作与创造,真正展现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演后谈: * 感谢高中中文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