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校高中部的同学们才华横溢,教师们希望通过与众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们。经过多方讨论,
高中部决定举办学术挑战赛。同学们兴趣广泛而勇于探索,挑战赛是满足和鼓励他们好奇心的完美方式。
——Jordan Anderson
高中教学主任高中教学主任
高中校区为了拓展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各学科的负责教师通力合作,设计了全校性的学术大挑战。学术大挑战即是学术领域的大比武,涵盖了十一门学科领域。每门学科都设置了贯穿全年的独立项目,包括了演讲、艺术品或实验等。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里有更深入的探索和尝试,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提升学术能力。挑战赛的设计十分巧妙,每门学科都设置了开放性的主题,使得学生在所研究的项目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主性,以此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是否参加挑战赛以及参与的项目数量,完全基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专长。而这一以兴趣为起点,采取自主参与的设置,使得挑战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们对比赛带来的新体验和挑战都兴奋不已,纷纷期待能够借此机会来实践和打磨自己的技能。在整个挑战赛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额外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一对一的指导和反馈,以及相应的专业资源来支持同学们顺利完成项目。
本学期初,高中部举办了颁奖仪式,祝贺同学们在学术大挑战中取得的成绩。本期内容分享了部分获奖者的项目以及他们的反思。
化学大挑战
获奖者:十年级Peter
化学学科组为学生设置的挑战题目是:创造一个‘神奇的’化学反应。获胜者是十年级的Peter,他进行了在化学界颇为知名的“B-Z反应”,并使用视频记录下了自己的实验。B-Z反应是一类著名的化学振荡反应,也是非平衡热力学的经典例子。在这个化学反应中,反应溶液会出现两种颜色交替。如果溶液深度较浅,还会发生类似波的干涉的现象,两种颜色的波交替扩散。与电磁波不同,相同颜色的波接触后会消失。反应过程中,两种溶液能够产生富有活力而美丽的环状图案。Peter对反应的不同变化进行了实验,从而展示了化学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学术大挑战的项目和平时课堂中所学内容截然不同。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Peter经常要计算极具挑战的方程式。Peter不仅在实验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同时独立完成这一项目,面对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也让他成长许多。
Peter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是因为在此之前他曾了解过这一著名的实验,并一直渴望能够亲手尝试,而恰巧学校举办了学术大挑战,于是他决定一试。松江校区化学老师 Hinselwood博士分享道:Peter 最终赢得了化学大挑战,不仅是因为他对B-Z反应有很专业而深入的了解,更是因为他在很少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这项实验,并且能够清晰地阐释自己的项目。
“学术大挑战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挑战的命题十分开放,这也给予了同学们最大限度自由发挥的空间。”
——Peter,十年级
视觉艺术大挑战
获奖者:十二年级Eric
本次视觉艺术大挑战的主题是“民俗与传统”,参赛者可以使用任何平面媒介进行创作。作品需要呈现出一种在飞速发展的发社会中逐渐消失的民俗或传统。这次比赛不仅是一场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考验,更是一次让他们反思自己文化和“根”的机会。十二年级的Eric最终获得了此门学科的大奖。他的两幅画通过负空间描绘而成,即以黑色为底,在画面上做减法擦出白色。他没有用细节填满整张画纸,而是通过留白营造透气感。当布擦掉水溶性颜料时,会在画面上制造出粗糙的纹理,给人以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创作过程中,Eric也没有使用任何颜色,因为他希望体现出禅宗“空即是色”的理念。
Eric分享道:“我创作了一幅描绘中国佛教寺庙的双联单幅版画,灵感来源于一次苏州寒山寺的旅行。生长在大城市的我每天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然而当我在寺庙里漫步看到僧人念经和行人祈福时,突然间有一种宁静的感觉,以至于让我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种平静的感觉让我回想起童年时的慢节奏生活。然而这种生活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就像禅宗的精神一样。因此我创作了这对版画来表达我对正在消失的慢生活和禅意的一些怀念。”
Eric初中时加入包校,他十分喜欢艺术,因为他总能在创作时找到“平静和专注”的感觉。对他来说,作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而对他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还可以帮助他扩展思维,促使他进行思考和探索。他的作品借鉴了不同时代与流派的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手法。例如,最近他使用混合媒介模仿了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浮世绘”作品《神奈川冲浪里》。
环境与社会大挑战
获奖者:十年级Arwen和Eve
环境与社会学科是一门跨学科课程,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环境系统与文化、经济、政治、伦理、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本次学术挑战中,老师为同学们设置的任务即是提供一套与当下某一全球性问题相关的解决方案。
Arwen和Eve共同研究了有关水资源短缺的项目。为了这次挑战,他们决定每人每天只用一桶水,并用视频记录下了这次体验。他们之所以选择使用“一桶水”,是因为希望以此来模拟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妇女及儿童每次打水能够为家庭提供的用水量。通过该项目,他们希望亲身体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每天面临的挑战,从而唤醒人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提高对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在整个项目进程中,他们需要改变以往使用水龙头的习惯。在经过这次挑战之后,他们更加注意平日的用水习惯,例如,通过缩短淋浴时间来节约水资源。
松江校区环境与社会教师Hansani认为,Arwen 和Eve的项目展示了他们的同理心,项目所呈现出的内容十分全面,整个过程设计完整而精细。通过视频的方式,同学们能够与更广泛的观众分享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唤醒人们珍惜资源: “视频制作得很细致,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可见学生对课题研究得十分深入。”
“在水桶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完美地还原缺水区域的生活。在精简的视频vlog背后,也有不少我们想着要放弃的时刻。有时我们在上完厕所,吃饭前等,会下意识地打开水龙头,再惊慌失措的关掉。这样的生活习惯更警醒了我们,拥有干净的生活用水和饮用水是多么的幸运。事实上,作为学生,珍惜用水最实在可行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中珍惜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珍惜用水,从我做起。”
——十年级Arwen
非常感谢为本文作出贡献的老师们,也祝贺收获了学术大挑战第一名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