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二批大学生,徐永初以优秀的成绩从高中毕业,
原本可以带着父母的期盼报考医科大学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然而在最后落
笔志愿的一霎那她从心所欲填报了上海师范大学主修化学,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
的终生职业,这一选择的转变纯粹源自于她内心深处最本能的反应——“喜欢孩子”。
“喜欢孩子”的初心成为了她选择教育并在教育岗位上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这份动力和内心的笃定驱使她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近40年;推动她获得了上海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职称(教师职称中的最高级别职称,等同于大学正教授),荣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及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称号。
如今,带着“喜欢孩子”的这份初心和对包校爱国情怀的感动,徐校长接受了包校的诚挚邀请,成为继倪谷音校长、吴子健校长之后的第三位总校长。徐永初总校长已于今年 3 月加入理事会,并于7月1日正式担任总校长一职。徐校长与包校溯源已久,十五年前正值创校之际的包校在市三女中起步。正是得益于徐校长和女中教师团队的全力支持,使得尚在襁褓之中的包校能够共享女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得以在这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校园起步和发展。
永怀初心,徐徐渐进
1983年参加工作,徐永初任职的第一所学校是十五年一贯制的建青实验学校,在那里她从一线教师做起,担任过化学老师、班主任、教导员、教工团支部书记、校长助理。1998年的4月徐永初正式加入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下文简称:市三女中)担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2002年9月她正式接任市三女中校长,成为百年女中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她在市三女中担任校长职务的二十三年中,运用自身的教学管理经验及人生智慧,延续了女校优良的历史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超越与发展:她在扩大市三女中国际交流的同时开创了女中特有的“雅育文化”。她强调滋养灵性、开拓格局,所设立的中西讲坛、品味生活、女性文化、大学体验课以及艺术综合等特色课程,无一不是对女中传统的传承和深化;其中,由她亲手搭建的“教育剧场创新课程”更是荣获国家级、市级等多项重量级教育成果奖。为了记录百年女校的辉煌历史,她主编了《女校女生》、《为了明日的辉煌》、《圣玛利亚女校》以及《教育剧场——女中的创新课程》等系列书籍。
包校第一次顾问委员会会议
在临近退休之际,来自教育圈内外各大机构的邀请纷至沓来,纷纷向徐永初伸出了橄榄枝。带着“喜欢孩子”的初心,徐校长坚定地选择了学校。在一众选择中,她最看重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真正体现和落实在办学行为上。徐校长分享自己见证了包校三位创校人为明日中国创设世界级学府的愿望和行动:从2007年在市三的六一楼开始酝酿、起步;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无论是校园设施的发展和建构;还是课程的设计到实施;或是中外教师队伍的建设、把关和培养,再到一届届毕业生出色的表现,都证实了包校对三大教育使命执着地追求。徐校长认为,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中,在上海这个城市里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民办学校。它们致力于发掘每一位孩子的潜力,为孩子在兴趣、志趣以及未来专业方向上提供更广泛的课程选择,顺应了孩子们的成长天性。这些学校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领航作用,而包校无疑是这一领域中的领跑者之一。
2007年包校建校庆典
发展全人教育,肩负社会责任:知识广博、和谐发展
在徐校长的眼中尽管包校与女校是不同类型的学校,一所是有着129年历史的著名公办女校,一所是开办15年即享有盛誉的民办国际学校,各具特色、各有故事;但二校在办学思想与教育理念却有着很多的共识,尤其是在全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两所学校都展现了各自的特色。
市三女中的教育剧场创新课程(下文简称:教育剧场)就是全人教育的最佳实践。2010年,在徐校长的推动之下,教育剧场在女中应运而生。谈及开设教育剧场的初衷,徐校长分享在长期观察和听取各方分享后发现,学校的明星社团——戏剧社为老校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认为戏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领导力、沟通力和理性地思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而这些全人教育所倡导的能力都是适应未来社会所必备的。
为了让女生们能够真正受益于戏剧,徐校长决定开设教育剧场特色课程,不仅投入资金将礼堂改造成剧场,还邀请了新加坡著名导演和新加坡南洋女中的戏剧老师为女生们进行肢体、声音和表演力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同时配备了三位有艺术背景的中文系教师来担任这门课程的主课老师。教育剧场的教学内容和评估设计也别具匠心:课堂中融入了许多小组讨论,为了鼓励每位同学能够各抒己见,徐校长特别要求老师在做评价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从而激励个人为小组做贡献。而小组人员结构的设定也会在课程进行中不断被打破,如此一来,每位学生就有机会和不同组员进行充分的合作与沟通。
2018年,在市三女中的教育剧场创新课程开创8年之际,教育剧场创新团队的课题《教育剧场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连获三大重量级教育成果奖,分别为: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第六届科研成果一等奖。
在徐校长看来:全人教育即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它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孩子。所谓和谐发展是指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的生命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和谐、持续地全面发展。全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基于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徐校长关注的更是社会性价值对全人教育意义。如包校的校训“今日兴学,为明日中国。今日兴教,为未来世界”,徐校长认为,当学生走出校园,被赋予了社会价值,能否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是否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全人教育所蕴含的深层目标:“如果只是单一地强调知识和分数的价值,这个教育将是没有未来的。”在徐校长眼中:“我们的学生心中要有爱,要有服务社会的意识。作为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学校,包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从点滴做起,服务于他人。在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他人的尊重和需要,同时也加强了责任意识。”
坚强的国际胜任力
自创校以来,品格教育早已成为包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基于“仁义平”的核心价值观,包校强调以拥有自信、充满好奇、积极投入、善于创新和勤于反思五大意志品质为基础,将品格教育渗透至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徐校长认为,包校未来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而坚强的全球胜任力对于包校学子更是必不可缺。新冠疫情的持续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使得未来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在全球各方面不断升级和重构的进程中,对于世界的年轻一代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布满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品格教育的意义愈发重要。强调坚强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有坚毅的品格,遇到困难时能够坚强面对,尽快地适应所处的环境、胜任自己未来的岗位。”
包陪庆理事长与徐永初总校长
水晶之年的期许
徐校长说,包校自创办以来就蕴藏着强烈的爱国基因,在学校的国际化教育中始终积淀着包玉刚先生所主张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精神,未来也将一如既往地传承“仁、义、平”最纯粹的育人理念。既关注当下又聚焦变化,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与广大师生和家长凝聚“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共识,以“长”浸润学生的长期主义、以“慢”滋养学生的内驱动力,以“情怀学术”培植教师的与共初心;踏踏实实进一步做好货真价实的融合课程,优化中外教师的教学水平,投入最大的精力和资源,在五育并举的全人教育中共建未来。
今年是包校创办十五周年,也是包校的水晶之年。徐校长说:水晶之说源自于十五年的水晶婚,水晶的纯洁和透亮代表着包校与一届届学生和家长的相识、相知、相熟、相伴和相依、相映直到共同将学校的美好相传。
校长论坛 - 培养21世纪精英人才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十五岁的生日是成长也是蝶变。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依然坚守教育的初心,坚定不移地秉持包校作为非盈利学校的办学愿景和使命: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坚持全人教育,不懈传承中华文化。在这十五年之际,徐永初校长的加入必将为包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包校未来行稳致远,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包文骏常务副理事长
*本文整理自徐永初总校长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