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完全由高中部学生自主创办的包校第一本中文文学刊物《新生》创刊号面世了。同学们的文字和才华让作为老师的我们惊喜和感动,他们的创造力和奇思妙想也深深地感染了很多读者。尤其令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新生》的第一期就在全国高中传媒竞赛中获得了最佳校园杂志和出版物的殊荣。 转眼一年即逝,今年,第二期《新生》也如约而至。让我们在这炎炎夏日,一起感受文学的光和热。
—— 乐颖昱
高中中文组组长
《新生》第二期
继去年第一期中文文学刊物《新生》取得成功后,我很高兴地宣布《新生》第二期已正式发布。
这部作品由学生设计、构思和编辑。同学们在学术上的付出、对这项工作的投入,
以及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值得高度赞扬,我真心希望读者会喜欢阅读它。
—— James Lyng
高中副校长
内容预告
社长Danny最新一期的《新生》编写了内容预告:
第一编“流动的盛宴”取自海明威同名小说,旨在收录种种闪烁的、流变的情感与故事,这些故事共同组成了现代性的叙事。
第二编“燃烧的原野”取自胡安 · 鲁尔福的短篇小说集,该板块收录了一些富有思想性和社会关怀的作品,我们想在其中探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第三编“雅各的房间”取自伍尔芙,主要收录含有意识流特征的作品,这些文本摒弃了传统文学的叙事结构,转而建构内心世界中独有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编“阿尔的太阳”取自海子,我们在这个版块将诗歌的万千姿态展现在你面前。
第五编“重现的时光”取自普鲁斯特,主要收录有关追忆、怀念等主题的作品,你会踏进回忆的河流,在绵长的时光中顺流而下。
第六编“最后的叶子”取自欧·亨利,收录了一些欧·亨利文本的改编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出了别样的创造力,给传统文学赋予了新的生命。
《新生》内页插图左:Y12 Alex,右:毕业生 Aaron
社长的话
《新生》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两年前Leo跟我说,我们办个文学杂志吧,总比窝在宿舍里自己写文章要好。我说行啊。我们预想了一个小作坊形式的编辑部:可能有两三个文编,七八个投稿,文编也可以顺便当当美编,这样就不用费心思招人了。
后来我召集了几个热爱文学的朋友,朋友又召集了自己的朋友,没想到一下子来了十个人。这就是《新生》的初创成员们。那时的我们好理想,好热血,一天有二十个小时在想《新生》,连梦里梦到的都是《新生》未来的路。
去年《新生》有了自己的CCA,我看着我们的团队在一夜之间壮大,心中是一半欣喜一半恐惧。我这个人从来就不想当社长,现在突然要影响三十多个人了,真是惶惶不可终日。我整天沉浸在“下一次社团活动要干嘛”的焦虑中,做了很多大胆的试验,也产出了不少尴尬的瞬间。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在汗水和欣慰中走过来了,文学的热情不减,《新生》的火苗也永远不灭。
很多人说《新生》就像我的孩子,我看着它一点一点长大,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感知力,现在竟和我长得一样高了。它在我的记忆里还是小时候的模样,是稚嫩的、充满冲劲的、对于未来有无限向往的。《新生》永远是新的生命,是属于青春和未来的,《新生》背后的人也永远在成为新的自己。我们会满怀希望地走下去。
—— Danny 2021届毕业生
《新生》文学社社长
《新生》内页插图 Y11 Tia
指导老师陆秀眼中的《新生》
历经10个月的约稿、审核、编辑、排版,定稿之后又打磨了12个版本,《新生》第二期终于在这个夏天姗姗而至。
参与《新生》的同学们发自内心地深爱着文学,他们对文学的爱是真诚的。无论在上述社员们简短的回答中,还是在两任社长为本期《新生》所写的序言和后记中,都能看到文学之于他们的意义和他们对文学的理解:“文学是我赖以生存的土地。当世界的车轮转得太快的时候,我总会收到来自这片土地的召唤”(Danny),“是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尽可以问点大问题,讨论环境、关系和世界,也该去街口洗洗‘人澡’”(Cynthia);以及他们寄予《新生》的期望:“希望《新生》可以成为这样的飞地。希望我们可以活在热爱而不是恐惧当中”(Danny)。这些文字里闪耀着对文学热烈的爱和纯粹的理想主义的光芒,正是这份爱与光芒,推动着他们克服了编排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新生》内页插图 Y12 Alex
《新生》第一期是开天辟地的艰难探索,正是在第一期的基础上,第二期能够顺利推进,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第二期的文本题材更广泛了,同学们不仅关注自我的生命体验,也把目光投向自我之外的现实世界和人性的幽深处;文本的创作形式更丰富了,既有探索后现代文学技巧的试验性小说,也有深度浸润于传统文化而厚积薄发的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还有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大家作品的改编和再创作;排版设计更精致、配图插页更精美了,所有的排版设计都是美编摸索试错的结果,所有的插画都出自包校学生的绘画或摄影作品。文字、线条、色彩和光影的背后是一个个投入了热情和才华的学生,也折射出包校中西兼容的课程体系和文艺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提供的滋养和支持。
高中中文学科老师陆秀作为《新生》第二期的指导老师分享道:我也如乐颖昱老师所言,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袖手旁观的路人而已,看着这群被文学的欲念折磨得必须要表达和诉说的年轻人,默默地写,或者激动地争论稿件中的问题,或者侃侃而谈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我的嘴角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是一个人文学科老师的幸福。"
《新生》2020学年合照
社员眼中的《新生》和文学
1. 《新生》第二期哪一方面最吸引你?
Koda: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向《新生》投稿,文章体裁和题材也比较丰富。文章的风格也更加多元。我很高兴的是我看到了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文章。
Dana:它间接地传达出了一种专属于处在模糊分界年龄中的人内心的写照,其中藏着的天真、成熟和挣扎,还夹杂着有时候看得分明,另一些时候又不知方向的样子,让人觉得可以从中得到共鸣和理解。
Cynthia:我喜欢《新生》拿在手里的沉甸甸的触感——哪怕只是稚嫩的表达,也仿佛能探出无数次深夜的推敲和数不清的清晨咖啡,像是创造了什么值得跨越时间的遗存一样快乐。
2. 你最想经历哪位作家的人生?
Leo:三岛由纪夫,我想经历像他那样的生活的剧烈变化,想体验他写作丰饶之海时的心流。
Felix:我最想经历曹雪芹的人生。虽然他的一生可能并不是最精彩的,但是我非常羡慕他能够研究诗书、绘画、饮食等与人的创造力息息相关的事物。他也是为数不多愿意用许多的闲暇时间来精心雕琢一部作品的人。
Katie:如果说是纯体验不干涉,那我想体验徐霞客的人生,看尽山川日月,人间百态,或者是钱钟书,览遍中西名著,文山书海。外国的我想体验体验莎士比亚或者海明威,反正都是我达不到的高度。
3. 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Austin:我认为文学是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的。好的文学是能够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并能够与读者达成情感共鸣的。在文学中,我们寻求的也许就是这一种情感认同,帮助我们寻找自己在当今高压的社会环境下的生活意义。
Tiger:文学应该起到促使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的作用。然而,看到美好并不意味着沉浸在虚假的幻想中,仰望星空的目的还是为了回到现实,从理想世界中找到改变现实的方法。
《新生》内页插图 毕业生Viola
如果说《新生》创刊号是刚诞生的婴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那么,《新生》第二期展现了作者们更强的生命自觉意识:表达自我,关注社会,独立思考。阅读《新生》,我看到同学们对于细节的捕捉、人物的刻画、故事的叙述,自然而然;对于成长的体验、生命的感悟、问题的思考,真真切切。作品中呈现了丰富的校内外生活剪影,也有创意的故事;有流动的灵思,也有浓浓的诗意;既见脚踏实地的描述,也有跨越时空的畅想。
——熊德勇
高中中方学术主任
*感谢高中中文组组长乐颖昱老师的供稿,高中中文学科老师陆秀的撰稿,高中中方学术主任熊德勇老师的修正指导,以及所有《新生》社团同学对本文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