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校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贯穿于各个学段,并通过这样的形式触摸文字和文学的美,用浓缩精炼的语言畅抒胸意。
包校的诗歌教学
包校小学部语文课程使用国家统一部编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在课程中所占比重愈发提升,从一年级儿歌启蒙开始,逐步到五年级增加篇幅和难度,同时学生还要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了解和体会中国文化,小学语文学科中高年级主管任光星老师介绍道。与此同时,到了中高年级学生会初步接触现代诗歌,了解这一文学题材的特点。例如四年级单元活动之一便是让学生通过课外拓展阅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审美和特定主题选择诗歌,并编纂成集。在完成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再拓展学生“迁移”的能力,即尝试进行自我创作。
诗歌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理解诗人进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尤其是距离学生年代久远的古诗词。“因此,在开始教授内容之前,老师会引导学生通过检索背景资料的形式,了解和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要表达的感情。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够自己探索所学诗歌对其他历史人物产生的影响。”五年级语文备课组长陶玥老师介绍道,“这也是对于他们自主研究探索能力的锻炼。在单元学习之后,会有自制小报、录制朗诵视频等形式的分享,这样家长们也能够了解孩子的学习成果。”
初中阶段在诗歌方面的教学形式多样:一方面,老师会根据同一主题或同一作家来筛选相关诗作,让学生阅读和品鉴。例如在七年级主题之一是“登高”专题,学生通过品读诗人们登高而赋的诗作来体会他们登高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并结合诗人的背景来完成“知人论世”的任务。此外,还会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诗歌品鉴相结合。例如通过让学生阅读关于“月”的诗歌,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月亮在古诗中的意向,不同诗人对于月亮的理解以及为何会有这样的流变。
近期,八年级老师根据山水文言文的单元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已经学习过文言文及唐宋山水诗词,通过设计“朋友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交互复习,并使学生在鉴赏的基础上进行写景练习。学生按照班级,进行鉴赏、理解与应用、分析并创造。
初中中文学科组长金月凤表示:诗歌这种让学生带有综合意义的实践形式,始终以语言为基础、思维为核心,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包含了重要学科内容的学习情境,进而引发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最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充分展现语文学习的真实性。
高中中文学科组长乐颖昱老师介绍道,诗歌在包校高中语文教育中一直以来也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整个九年级到十二年级阶段,学生从中国古典诗词一直到现代诗歌,从诗歌评论到诗歌的创作,都能涉猎,从而全方位地感知诗歌的魅力。老师们鼓励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从模仿到创作。在过去的几年中,包校学生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各种风格: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等。
近几年来,高中部结集付印了学生诗集《春天送你一首诗》,《秋天送你一首诗》等季节为主题的诗歌集,还有学生团体“光影诗社”出版的《光影》等诗歌集。此外,学校语文组举办的各种诗歌活动也丰富多彩:松江校区就曾举办过“梦龙诗话”、“探索:诗歌的密码”等诗歌专题活动,师生们都从中受益匪浅。这些成果对于包校师生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坚定了大家在诗歌教学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梦龙诗话
语言的习得不仅需要通过文本的学习,也需要落笔于多样的创作。在本期内容中,包校高中部光影诗社的4位同学分享了他们创作的诗集作品。四首诗中有的重在言志,有的着力抒情,大都一气呵成。
包校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之前完全陌生的世界。
——Y12 Danny
十二年级的Titi从小学就开始写诗,她喜欢诗的主要原因是诗相比其他文学体裁能够给创作者更大的自由。在写诗的时候她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韵律和手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来到包校之后,她开始用中英双语创作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她收获很多。Titi表示,在社团的活动中,老师给予同学们许多空间去探索和讨论诗歌,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大家提升文学和写作的水平。Titi分享的作品是《演奏家》,在这首诗中她描绘了上海秋天的景色,她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身边的季节变化,同时运用了比喻手法,把落叶比作蝴蝶,夕阳西下的过程比作酿酒的过程,用人间烟火指代上海。在本首诗中,她希望为身边看似平凡而不起眼的事物或现象赋予一抹诗意。
#演奏家
Titi 十二年级
一个夏日的的午后
踏着热浪与蝉鸣
你悄悄地来了
在麦田中你摆起琴架
指尖轻动 清风起
如同褪色的蝴蝶般
落叶从梧桐的裙摆上 飞入人间烟火
将你的眉间也染上几点金黄
悠长的鸟鸣 携着小小的音符
穿过小径 电线杆与平房
悄悄地为枝头的果实画上新妆
熟透的葡萄 将漫天云絮
酿成玛瑙色的晚霞
旋律缓缓落下 你端起沉甸甸的酒碗
醉倒在炊烟之中
*背景音乐选自十年级Angela和Valerie创作的《送友人》
十二年级的Danny表示自己在五六年级时对于文学毫无兴趣,在包校老师的带领下,他学会了通过反复精读作品,发现新的视角,并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将其与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连,如此他对自己的身份和所看到的社会问题能够更有深刻的理解:“包校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之前完全陌生的世界。”在包校他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他表示自己最喜欢二十世纪的文学,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文学的黄金年代,产生了大批新的思想、新的文学风格和新的文学方法。
在创作过程中Danny会在诗歌中融入自己的身份认同,他认为文学包括诗歌,本身是非常具有包容性而主观的,没有什么框架可以束缚创作。而他自己则更喜欢创作现代诗,因为它有更大的自由度,例如把一个词语抽出来,赋予它新的定义。Danny分享的作品是《看海》,诗中描述了他在香港大禹岛进行生存训练露营时,背对着篝火、面向着大海时产生的创作灵感。"
# 看海
Danny 十二年级
当我看见宽广的海在我面前展开
背对砂石,背对平地而起的篝火时
我总会想起海滩边一个轻快的
花冠女神般的少女,和她载着信鸽的白鞋子
她的睫毛上有着初霜的闪光
我沉重的脑袋就会失去平衡,偏向一边
因糖分过多而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
浪来的时候
海水冲刷她的脚踝
她就像被触碰到了麻筋,嬉笑着跳到一边
一双白鞋子颤颤巍巍
她就这样沿着海滩走着
再走十个小时,太阳就沉下去了
她就会裹上天蓝色的花边睡袍
在淙淙水声的文火中慢慢变老
*背景音乐选自十二年级Matt创作的《烟雨》
十一年级的Stephanie分享了她的作品《青春》。在来到包校之前,Stephanie大多的创都是以模仿古诗为主,来到包校之后,她有了更多新的“创作类”的尝试,包括参加辩论、加入诗社和各种社团,在创作上也变得更大胆,更有机会尝试“不受局限”的诗歌和文章。Stephanie喜欢不同形式的创作,包括:散文,绘画和摄影。作为五天寄宿生,她每周都会坐校车往返与学校和家之间,她表示在坐校车期间会观察天亮的过程,这一个时间段特别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情感。这首诗是她众多创作中,《青春》是她最能表现个人情感的一首。
# 青春
Stephanie 十一年级
她意识到她是那么向往而又恐惧青春
那种美好而热烈的
那种眷恋而疯狂的
她甚至怀疑她曾经度过的所有时光
与青春相比
它们虚假而苍白
她好像已经是一个老人了
不,不是已经
是一直以来
她都没有年轻过
她的生活只分为幼年和老年
其中断裂的部分好似深渊
回荡着空谷的风
她的青春在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然结束
仿佛那被诞下的死胎一般
她也许是注定无法拥有它的
因为内心深处生长着的不知名的恐惧
让她心甘情愿地收回了试图触摸的手
却又往那仍未干涸的心里撒满了渴望的种子
他们说
青春是危险的
是的,它像火一样明亮温暖
但若你学蛾子
那便是自焚的结局
她不明白
为什么那些美好
会透支人生呢?
那会是一个谎言吗?
他们精心编织出来的
夺走她青春的谎言吗?
她并不知道
可是她依旧宁愿待在那言语构筑起来的牢笼
继续着,也许永远地继续着
那向往和恐惧
*背景音乐选自十二年级Matt创作的《烟雨》
对于十一年级的Alisa来说,写诗的契机源于之前有同学找她写诗。Alisa觉得包校有着较强的文学氛围,爱好写作的同学们彼此之间有很多交流,也正是她的朋友激发了她写作的兴趣。这首《无题》对Alisa来说是一个实验,把所闻所想记录在诗中,同时也把提交诗稿给光影诗社也记录在里面,使这首诗有更高的完整性。Alisa表示自己的创作没有既定法则,她会注意文字、节奏,但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直觉。然而,时间久了,创作也会陷入一种范式难以突破,所以Alisa会通过大量阅读,从其他诗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作方式,通过阅读其他人的作品并更加贴近生活等方式来突破现有的局限。
# 无题
Alisa 十一年级
很想写诗
不是不得不写诗
但很想写诗
于是在罗森的一张不甚干净的桌子上
两肘撑着
面前摊着一本
韩东的诗集
在叮叮叮铛铛铛
与笑谈的交织中
写下这几个文字
现在我的双臂缩到了身体两侧
现在挪到了身前
还是缩着
浑身都很难受
特别是胸口
闷
不自在
我修改了几处文字
人已经不说话了
罗森还在叮叮叮
铛铛铛
我想了想
前面的人绷着脸在工作
罗森还在
叮叮叮
铛铛铛
现在我为了给一册诗歌期刊投稿
修改了一处分行
*背景音乐选自十年级Angela和Valerie创作的《送友人》
学生从左到右: Stephanie, Alisa, Titi, Danny
光影诗社
光影诗社是由包校高中部学生们于2017年自发组织的社团,目的是为诗歌爱好者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鼓励同学们在讨论中学习与欣赏现代诗歌,并自发创作现代诗作品。社团会对不同体裁的诗歌文本进行讨论和分析,同时也会对诗歌史与诗歌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
*本期部分素材由高中中方学术主任熊德勇老师提供,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