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之爱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

日期:2018-11-21
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
观看人数: 0

        在包校,阅读已然成为每个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学期,各校区图书馆都会准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阅读的力量。

 

小学校区

 

 

获奖作家、演讲家、美食节目主持人 已创作各种风格图书20余本,热衷于呈现中国历史与文化,提倡健康饮食、快乐生活。

            张瀛

 

 

一位世界级的故事讲述者,在近20年中,他用生动的语言把故事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南美洲等世界各地。

      Andy Wright

 

 

作家、记者、包校家长

NP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上海站的记者,此前他是美国广播媒体Marketplace唯一的驻华记者,曾荣获爱德华·莫罗奖(Edward R, Murrow Awards)和教育作者协会奖(EWA)。于2016年出版了第一本书《长乐路:一条上海马路上的大城市梦》。

Rob Schmitz  史明哲

 

 

上海知名作家、自由撰稿人、编剧、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儿童历史系列《汤小团》

          谷清平

 

在书籍周里,孩子们有幸聆听了多位大咖的讲座。 

 

 

        获奖作家、演讲家张瀛女士,为孩子们介绍了自己的写作秘籍,以及如何用十三年磨一本书的创作经历。

 

张瀛女士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

 

        世界级的故事讲述者Andy Wright先生用新西兰特色的哈卡舞与魔力的嗓音,为孩子们讲述了多个民间传说。

 

Andy Wright先生为孩子们讲述民间传说

 

        五年级的孩子们从《长乐路》一书作者Rob Schmitz先生的讲座中学会了如何做好一名小记者。

 

Rob Schmitz 先生讲解如何做好一名小记者

 

        中文作家谷清平女士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散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人和事。

 

谷清平女士讲述中国历史故事

 

        除此之外,图书寻宝活动、周五装扮日等传统项目也吸引着小书虫们。老师们会精心挑选40本书,系上漂亮的丝带和图书周的标识,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放在操场、走廊等“不易”被发现的地方,等待小书虫们去寻找。第一个找到就可以拿回家畅读,然后再跟同学互换分享。而高年级的孩子们还用一片片树叶状的读书报告,种植了一棵阅读树,让其慢慢生根发芽,希望将这种“勤读书、读好书、荐好书”的良好氛围保持传承下去。

 

 

 

 

 

 

 

初中校区

 

        初中校区图书周的活动同样值得期待。漫画家、导演、教育工作者Matt Smith先后走进包校初中和高中校区,给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漫画课:

 

        漫画不要太复杂。我们每个人都会画的‘火柴人’,只要加上剑和盾,就能成为有血有肉的骑士……漫画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用对比的线条创造人物特征,从而塑造形象,还可以通过简单地一些语气词来表达人物的情绪。

 

 

 

        图书馆Ms. Rupp老师感叹道:

        “Smith先生的到来,让学生们可以从日常的英语课堂中抽身出来,享受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发挥想象和创造力,编写有趣的漫画故事。”

 

漫画家、导演、教育工作者Matt Smith先生与初中部同学们分享漫画故事

 

        课堂之外的时间同样被丰富多样的活动填满了。书籍交换活动:用一本自己阅读过的书换取一本其他同学带来的“新书”;海报制作大赛:根据“在阅读中体会仁爱”这一主题,学生们分小组绘制能够展现自己思维的海报作品;“阅读马拉松”:每天在规定主题内完成自己的阅读,读一本女性作者的书,读一本短篇小说集,读一本非小说类的书……

 

                                                                                           

 

 

 

高中校区

 

        在这里同样有图书馆寻宝活动,但是科技含量更高了。它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图书馆资源及其分布,测试学生对馆藏、线上资源、图书分类等信息等熟悉程度,帮助并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图书馆在线系统、杜威分类法等,以便学生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而十月每周二的导师时间,图书馆会邀请所有师生参加“静读活动”——学生可以从图书馆借一本书,或从家里带一本书,也可以下载电子书,在静读活动时间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周圣伟教授做讲座

 

        除了趣味活动以外,图书馆还携手语文组、英文组,邀请了中外作家,走入校园,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华东师范大学周圣伟教授从诗歌的起源、分类谈起,结合自己的赏析与评论,呈现了一场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的“诗词大会”。他还鼓励大家:“读书是种习惯,读书是种日常;不应该功利地读书。”

        在讲座后的采访中,周圣伟教授谈到了对学生文学创作的要求:他首先提到,学生想要涉足创作一定要先动笔去写,养成写作的习惯,其次是实际体会和生活体验的相通,加以专业技巧的训练。他认为诗歌是生活的艺术表达,是个体经验与群体情感的共鸣,它与社会或协调或对立,但始终保持着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

 

周圣伟教授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他看来,诗歌创作的要素有二:一是冲动,阅读好的作品或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能够引起人的创作冲动,而创作动力正来源于观察生活后对生活的体验与情感。而仅有动力是不够的,生活现象触发情感后,不能急于立刻创作,而要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具体化、深入化、细化。深入细致地体验生活和自身情感,要先找到触动自己的原点,激发情感的活跃因子,创作才能感动别人。

        二是专业素养,诗歌创作需要积累,需要更系统深入的了解形式、技巧的表达。因此,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应该反复向自己提问,确定这个使人产生创作冲动的题材具体在哪个角度激发了人的思考和创作灵感,确定角度,深挖内心、深挖题材,从各个方面挖掘有层次的情感体验,加上专业的修辞技巧锤炼,最终完成一篇作品。

 

        图书馆马老师说:

        “周教授学富五车,让同学老师们好不敬仰。讲座之后,学生们对古诗词的理解更深入,有助于之后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周教授还鼓励学生要锻炼思维分析能力,多钻研。”

 

 

        漫画家、导演、教育工作者Matt Smith先生也走进松江校园,与高中部同学们分享漫画故事。

 

 

        一起跟高中部学生听完Matt Smith先生讲座的英语老师Sarah和Jeffrey表示:

 

        这不失为一种锻炼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新奇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提高听力水平,同时也让英语学科的教与学不单单只关注考试,还能延伸至课堂外,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著名的儿童作家苏斯博士曾说过:“当你读的越多,你会知道的越多;当你知道的越多,你会去到更远的地方。”希望我们都能谨记:阅读最终是对于知识的追求,让我们更好的发现和认识自己,同时理解这个广阔多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