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读“洋”校

日期:2014-10-15
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
观看人数: 0

作为提供国际课程教育的学校之一,包校凭借良好的口碑受到了广泛关注。日前,吴子健校长和陈艳副校长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采访。对我校的课程设置、学业考核、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了介绍,现将全文摘录如下,与您分享。

 

新民周刊记者 应琛 葛妍

 

      《爸爸去哪儿》热播,节目里那些或古灵精怪、或乖巧懂事的孩子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开始四处打听:石头上哪所小学?王诗龄读哪家幼儿园?出于保护名人隐私的需要,明星子女的学校大多不会被曝光,但有一个答案八九不离十:他们都在上国际学校。

名人的选择代表了中国新一代家长普遍的期待,他们希望孩子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还要“与国际接轨”,为未来更多的人生选择打好基础。有了家长们如此热切的期待,国际学校在中国不火都不行。

300万元——2014年的开学季,这个数字几乎占据了各大媒体的版面。300万元是一名学生在惠灵顿国际学校从幼儿园读到高中毕业的总计花费,825日,号称上海最贵的国际学校惠灵顿国际学校正式开学。

  高昂的学费挡不住国际学校的热潮,很多人相信,国际学校中走出来的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们有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就连眼神儿都(和普通学生)不太一样。”

  热情背后,对国际学校的质疑与担心,是一枚硬币的另一面。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最受人们关注的有关国际学校的问题,包括四大方面:学校是否有合格资质、师资是否能够过关、高学费是否物有所值、压力不大并以留学为目的的教学是否能得到认可。

  上海是中国各类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开设最多的城市,国际学校的到来,无疑将上海教育推向了国际化的最前沿。

  从最早专供外籍学生就读到向中国学生开放,国际学校进入上海20多年,给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参照。

国际教育黄金年代

  13岁的Anna(化名)现在是上海一所民办国际学校八年级的学生,在进入这所学校之前,Anna的求学经历可谓“丰富多彩”。 Anna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分别在两所公立学校的国际班完成,这之后,Anna全家在美国居住了2年,因此,Anna的三年级和四年级是在美国读的。回国后,Anna进入一所国际学校,但刚从美国回来,Anna完全不能适应这所学校的学习方式,大堆作业压得她喘不过气来。Anna的父母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让Anna在家接受教育,利用网络教学资源,Anna没有停止学习。

  不过,在家上学的弊端慢慢显露出来——Anna缺少朋友,觉得很孤单。Anna重新回到学校,尽管是中国国籍,父母还是为Anna选择了国际学校,他们希望Anna健康快乐地成长,更重要的是,国际学校可以为Anna未来选择国外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上海,像Anna家这样有“海归”背景的家庭越来越多,“海归”们的孩子有可能是外籍,也有可能是中国籍,但不管什么国籍,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已经与传统中国家长不同,国际学校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外籍人子女和“海归”子女的教育需求,促成了中国教育市场的迅速蜕变。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说,海外名校纷纷抢滩上海,就是看中了这个特殊市场,不仅是上海,其实全国都掀起了“国际学校”办学热。

  在一些开明人士看来,国内经济发展造成的消费升级,加之国人对于国内教育存在诸多不满,导致了国际学校热潮,“一些中产阶层或者更好一点的家庭,会寻找替代化的教育方式,国际教育提供了一种选择。”

  中国家长对国际教育的热衷,从一个数据中就能得到印证。2013年年底,有媒体开设了关注于国际教育领域的微信平台正式上线,微信平台每七八分钟便能增加一个用户。在4万多用户中,近40%来自上海,10%来自北京,7%来自广东,还有5%来自江浙一带。

  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校长厉笑影认为,留学低龄化也是促使国内国际学校快速增长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甚至从孩子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考虑孩子出国留学的相关问题。但很多家长又会觉得过早出国留学,孩子的价值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未形成,他们不能接受孩子未来仍是黄皮肤,但内心已经完全西化。所以,这些家长觉得如果能够在中国本土接受国际教育,大学再出国会是更好的选择。”

  田健东是国际教育领域的资深观察员,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田健东介绍说,由于近几年国际教育受到热捧,国际学校的概念也在慢慢延伸。

  在中国有两类提供国际课程教育的学校。一类是经过教委批准成立,同时具有招收中外籍学生资格的全日制学校,如包玉刚实验学校、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另一类是公办或民办高中里,主要针对中国学生开设的国际班或国际部,如世界外国语中学的国际融合课程高中项目(IIC-DP)、格致中学的AP国际课程班等。

  自20107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试点开设高中国际课程”以来,上海市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办学规模。至2012年,已有15个区县的33所学校自发举办高中国际课程教育教学,引入的高中国际课程达到18种。

从封闭到开放的洋校

  绿茵场上,一群男孩正追逐足球,汗流浃背……几百个学生在操场各个角落跳跃、奔跑。一位老师正专注地望着自由活动的小学生们,他们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

  这里是位于上海市武定西路的包玉刚实验学校小学部,操场后面,是一片寂静的教学楼,一间间教室空空如也。学校有规定,每天上午 20分钟课间大休息和午休时间,孩子们可以去操场、篮球场、攀援区、种植园、图书馆……就是不能呆在教室里。

  记者探访的这一天,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百家宴”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家长每人准备一道拿手菜,宴请学校所有的老师,作为答谢。午餐时分,中西菜肴,林林总总摆上桌子,老师们则可以悠闲地享受这场“自助餐”。其间,有孩子悄悄跑进宴会现场给老师送花,也有学生在台上为老师演奏小提琴名曲,还有一群孩子献上了英文合唱。

  20多年前,像这样中外学生与中西方教师同时出现在一所校园里的场景并不多见。

      上海最早的国际学校是上海美国学校,于1912年创办,230年代关闭,1980年重新由外交人员创办,1989年正式进行官方登记,为持外国护照人士子女提供教育。这种供外交人员子女读书的学校,是我国最早能被称为国际学校的机构。

  1987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外国驻中国使馆开办使馆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规定》中规定,驻华大使馆可以开办使馆人员子女学校。此后,设在北京以外地区的外国驻华领事馆,也被批准参照《暂行规定》注册子女学校。在后来的政府文件中,此类学校全称为外交人员子女学校。

  1993年,上海中学国际部创办。它是上海由中国人主办的、最早面向外籍学生的学校。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告诉记者,上海中学国际部从1992年开始洽谈,一开始走合资的道路,跟国外的经济实体合资,“因为不可能动用国家的钱,一直到1998年,我们实际上已经把另外一方的股份全部买过来,自此中国人全部控股,所以上海中学国际部是国内第一所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外国人子女学校。”

  谈及创办初衷,唐盛昌坦言,改革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当时经济领域国外的技术和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对国内的触动很大。但在教育领域却没有什么变化。

  “中国的教育跟国际教育的差异在哪里?下一步该怎么做?我们能借鉴些什么?尽管这些都没什么经验,尤其是公办学校做起来更难,但我想如果不迈出这一步,中国不了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就会对我们教育改革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要做出这一步。”唐盛昌表示。

  上海中学国际部也像上海美国学校一样,只招收外籍学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境外的课程内容进入国内会牵扯到一系列的问题,国外教材当中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跟我们还是有差异的。我们当时的目的是了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所以只招收境外人员子女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唐盛昌解释道。

  根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在沪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名录》,目前上海仅限招收境外学生的学校共有36所,无论是刚开学的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还是已落沪多年的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上海日本人学校等已列在其中,而正在建设中的哈罗学校还未被列入。

除了贵还有什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学校被等同于“贵族学校”,尽管各家国际学校不愿戴上这顶帽子,但如果从家长的角度看,选择国际学校首先必须考虑经济能力。

  “家长在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看中的无非是学校声誉、课程师资、校园环境以及中外学生比等这些条件。所以虽然一年26万元的学费不是平均价格,但国际学校的学费不可能很低,最低为一学年8万到9万,十几万的学校也不在少数。”田健东介绍说。

  今年早前,上海市教委首批认定的21所高中“国际课程班”的名单出炉。其中,11所公办高中和10所民办高中开设的国际班收费却相差悬殊,公办高中最少每学期只需要1500元,民办高中最多可达10.5万元,差距达70倍。其中包玉刚实验学校高中部的学费即为每生每学期10.5万元。

  对此,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表示,包玉刚实验学校在成立之初,就是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与普通学校相比,包校的投入要大很多。

  在包校,英语授课是基本配置。在IGCSE课程的艺术课堂上,来自新西兰的艺术教师Jason  Dufty让学生们用废纸等不同材质进行创作,学生们随意组装素材,泼洒色彩,教室里回荡着舒缓的英文歌。学校像是一个博物馆,摆放着很多来自世博会各国展馆的器物和设施,还有一些珍贵的私人艺术收藏品。图书馆中英语书籍颇多,小学部的图书馆色彩亮丽,铺着柔软的地毯,适合小孩子席地而坐享受阅读时光,初中及高中部的图书馆色调更深,但同样设计舒适,更有外籍老师带领班级在图书馆上课。这些都是投入,也是包校学费昂贵的原因。

    吴子健释疑道,一来是人力资本很高,“我们学生总共1000个左右,教职工与学生之比高达13,还有一半外教。要好的老师,成本一定会高。另外,在中学部,97亩土地供400多名学生使用,整个运行成本也高。而且,中学部的教师还头戴‘三顶帽子’,他们不仅是学科老师,还是下午活动的体育教练或艺术指导,也是‘宿舍家长’:中学部实行家庭式的寄宿教育,48个教师家庭与学生们同住一幢宿舍楼,给予学生24小时的关怀,这也是我们成本较高的原因之一。”

  吴子健强调,包校是一所非营利性质的学校,其生源也来自各个阶层,“我们的学生家长有很多工薪阶层,学校里还有50多名学生享受奖学金,还为家庭发生财政困难的学生设立了助学金,帮助他们能继续在包校读书”。

  公办学校国际班只收中国籍学生,唐盛昌表示,这一类国际班的出现,对于那些希望孩子读国际课程但是经济实力不够的家长还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出国留学还可以打工或者申请奖学金,在高中阶段至少可以省下几十万元。

  在采访中,一些家长也告诉记者,好的国际学校贵得物有所值,因此他们还是坚定地要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的大门。

  近年来如哈佛女孩刘亦婷,交大附中OFFER女神汪雨星的出现,预示着要出国读好大学,不一定就要去国际学校。但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学习国际课程会让出国留学之路变得更宽阔一些。

  “最好的学生,可能是参加高考出去的,这完全有可能。因为高考是能选拔出优秀人才的。但对于更多的孩子来说,通过学习国际课程出国能够更有实力和竞争力,IB教学模式和目标与国外大学能够很好地对接,不仅让学生逾越了语言障碍,到国外还可以免修很多学科,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讲是有好处的。”厉笑影表示。

  统计显示,世界外国语中学的高中国际部,80%的学生进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其中,45%的学生能进入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

  另外,国际学校里还会设置专门为学生出国留学的辅导课程。包校中学部就有自己的升学指导中心。从国外请来的中心主任,从初中开始就会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适合他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成长方案,并帮助他与国外大学联系。

另一种学业压力

  国际学校课程设置与中国普通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不同,因此,如果学生从初中开始就选择上国际学校,也就意味着他将放弃高考,只有出国留学一条路。

  不论是大学留学还是低龄留学,田健东指出,美国仍然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目的地,其次是英国,但两者数量差距很大。因此,国内历来比较主流的是美国课程,俗称“AP”。现在IB课程也逐渐变得主流起来,但IB课程对于孩子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在唐盛昌看来,只有IB可以称作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而A-levelAP都不能算是体系,只是考试科目,所以如果有学校称提供AP课程,本身就不专业,应该叫做“美国课程加AP”,“还有像BC课程,只是加拿大某省的课程,最多叫‘国别课程’。但A-levelAP因为是英国和美国的,比较有名,产生的国际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可以认为它是国际课程。”

  在唐盛昌目前着力打造的星河湾双语学校,主要采用的便是中美综合课+AP的模式,“学校已接近全英文授课”。

  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是上海市首批双语教学实验校之一,厉笑影在谈及初高中引进IB课程的原因时表示,IB课程最初为外交官子女设计,它具有多元化的特色,汇集各个国家的特点,每个课程都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跨学科整合,并且特别关注学生的服务和创造意识,要求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服务身边的人,跟学校旨在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的目标非常吻合。“同时作为外语特长的学校,双语教学一直是我们的特色,至少英语不是问题。”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国际学校不以中国高考为目标,因此孩子可以在这里轻松“过关”。对于家长们的这种误会,国际学校极力澄清。

  吴子健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读国际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业轻松。“我们小学和初中,都要参加ISA国际学校测试即全英语教学学校的学生测试。而中学部学生将在十年级完成IGCSE课程后,参加全球统一的考试,之后在十一、十二年级学习IB课程。另外,我们学校也参加长宁区进行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

  吴子健告诉记者,但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还是综合性的,给学生的负担也不在于一种背诵式、记忆式的学习压力。

  厉笑影介绍了世界外国语中学国际课程的评价方式,各个学科都是过程性评价,而不是进行简单的量化评价,学生的个人观点、论证和论据、最后所形成的报告、日常上课情况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每个学生最后拿到的是在校表现的综合评价。

  “我们要求MYP的同学毕业的时候每人都要交一份‘个人设计’,曾有学生的课题是全球水危机,他对各个国家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用图表的方式进行整理汇总,在全校进行分享。这名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推广课题,去年寒假前往5个国家、13个城市,到各个学校推广项目,目前,这名学生成立了一个水资源保护组织。”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就读国际课程前,一定要帮助孩子做好充足的准备。”厉笑影强调,如果家长以前将不用参加中考作为选择国际课程的原因之一,那么他可能对国际课程的理解还存在局限。上海市规定,从今年开始,上海市初中毕业生报读普通高中国际课程,必须参加本市中考并达到相应分数线方可被正式录取。

  厉笑影建议,如果一个学生思想独立性比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强,或者英语水平不佳,家长还是应该暂缓让孩子报读国际课程的计划。

“国际娃”的烦恼

  过去,中国家长把孩子送进洋校,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中国孩子变成“洋孩子”,为了迎合家长们的需求,洋校们也常常把培养“洋孩子”作为广告关键词。但随着就业机会的变化,留学生回国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家长们又有了新的期待:让就读于国际学校的这些国际娃也通“中国人情”。

  看到这种变化,近些年国际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厉笑影介绍说,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一直在做国际融合课程(IIC)尝试,将IBMYP(初中)课程和IBDP(高中)课程进行本土化,兼顾国家课程的深度和国际课程的广度,重视课程平衡和学习方法的落实。其中,IIC-DP课程涵盖了IBDP课程的高学术、国际化及中国课程的人文精髓。

  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创办人唐盛昌说,星河湾双语学校之所以选择美国课程,就是因为它的开放性,更容易在课程中整合中国的元素。“选什么课程,教什么内容,怎么教,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包玉刚实验学校的课程设置,小学部以上海“二期课改”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为基础,辅以国外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方式,实施独特的双语课程,中学部6-8年级采用被称之为“上海+”的课程,即结合上海课程与国际课程的标准和要求,也结合多元化教材进行双语授课。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从中学阶段开始在各个学科领域进行专门学习。910年级为IGCSE课程,1112年级为IBDP课程。

“小学部中外学生比约为64,其中外籍孩子来自约18个国家和地区,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国际社区。但我们的中文课很强。语文采用人教版教程,中文教学。数学则以上教版为蓝本,补充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教材,每周五节课中有一节课由外教教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小学的5年中,中英文的授课语言比列平均下来为1:1。”包玉刚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陈艳告诉记者。“拿艺术课来说,我们不仅只给孩子介绍西方的艺术,也将中国的艺术融合在里面,如今我们有中文合唱团,还有民乐团。学生不仅演出英语音乐剧,从去年开始,我们的中文音乐剧也有了。体育课还有武术和易筋经的学习。”

 

(刊登于《新民周刊》2014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