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舟
前两天,去参观了包玉刚学校的小学部和中学部,回来感慨很多。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许可,而且孩子也能够考上包玉刚学校,那么这所学校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经济条件许可,意味着一年需要花费的学费大约在15-20万之间。“能够考上”是说现在包玉刚小学的入学越来越难。即使在高学费的门槛下,今年包玉刚小学的入学比例大约是10:1. 今后中学的入学难度会更大。因为随着大多数小学的孩子会选择直升(也要经过一定的测试),留给外校的孩子名额会更少,竞争也会更激烈。
如果不考虑经济问题,那么作为一个家长,我愿不愿意让孩子进入这所学校呢?如果你期望的孩子要进入清华北大,那么这所学校并不是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希望孩子是一个“全人”(包校的理念就是全人教育)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孩子的表现,是一个学校给出的考卷。
孩子的谈吐,则是自己给出的综合考卷。
一个初中的孩子,带着我参观他们的校园。仪态自然,落落大方。
在途中碰到的其他的孩子,也是很自然地打招呼,说你好。不怯生,也不装作熟视无睹。
尽管这所学校的孩子并不能够在种种竞赛或者选拔中名列前茅,也并不一定能出神童或者少年天才,但是在这所学校,我看到的孩子,落落大方,谈吐得当,不拘谨,不害羞。
这种待人接物的能力恐怕是很多大学生都不具备的。
其实对一个孩子来说,待人接物的能力远比考试成绩要重要。
在包玉刚学校,这些孩子给出的考卷综合是让人满意,甚至羡慕的。我曾经接触过不少双语学校以及一些民办中学国际部的孩子(我跟真正国际学校的孩子接触不多),若是要我给这些孩子的总体表现打分,包校的孩子可以得到最高分。
自信
在中学部,我得知他们有很多学生社团。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当上社团的leader,或者参与社团的很多工作。带我参观的叶同学,虽然不是任何一个社团的leader,但是她说她在多个社团帮忙,很开心。
她是从7年级,从上海所谓的四大名校中转来的。问其从名校到包校的最大感受,她说在这里她自信了。
在原来的学校,老师总是让他们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而在这里他们 看到了自己的长处。
另一个女生说,她也有同感。她喜欢唱歌,但是嗓音不是天籁,在原来的学校她是默默的丑小鸭,甚至无缘于合唱团。现在她是包校合唱团的一份子,还是高音部的领唱。
体育
各种各样的声乐室,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即便对于9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每天用于社团活动和体育活动的时间都有两个多小时。从3:15结束放学到晚餐前,是社团和体育活动时间。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老师带领,而且可以自由选择(前提当然是事先登记)。我说,这个学校,可能是上海所有中学中体育老师最多的学校。因为正好在那个时段,在室内的体育场以及室外的操场,我见到了很多个活动小组。
不过叶同学告诉我,很多体育老师,其实也是他们其他老师客串的。比如科学老师,可能会教他们打排球,历史老师可能也是游泳教练。
因为体育活动比较多,孩子们的肤色透着一种自然的阳光红。
其实我在想,这些孩子只不过把其他名校孩子苦苦从80分向95-100分努力地学习时间,用来体育和各种社团活动,也就是各种“玩”。
寄宿制
因为采取寄宿制的做法,9:30熄灯,6:30起床,可能也让他们成为上海睡眠最充足的中学生。每个寝室3个人。每一层楼有一个Dorm parent,类似宿管老师。另外,学校的老师及其家庭也跟学生住在一栋楼里。所以,他们的宿舍楼,生活气息比较浓。
当然,在长宁的小学部,并没有寄宿制。
图书馆
在小学的图书馆,色彩明快,从中外绘本,到各式中文书、英文原版书,孩子们或坐着,或者三五个蜷在一个一个圆形空间里安然自得看书。安静,且干净。
在中学的图书馆,人文气氛更加浓郁。但是一改公共图书馆的肃穆,这里的布置更加温暖。一个愿意让人停留的图书光,才是一个好的图书馆。
导师制
在中学,包校采取导师制教学。每学期,每一个学生都会分配一个导师。一个导师大概带6-7个学生。这个导师类似班主任,学生有任何问题或者苦恼都可以找他。而且该导师还负责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每周写一个邮件给学生家长。
餐厅
餐厅的硬件不错。菜式也可口。印象深刻的是,午餐时间,并不喧闹。菜式有中式和西式可供选择。
教学
最后再说说他们的学习。
按照官方的说法,在小学部,中外学生的比例大约是各50%。但是现在的中学部国际学生的比例大概是20%。据说正在逐年稳步提高。 小学阶段,中英文学习的比例大概是50%。在初中,英语课程比例有所提高,到高中则增加到85%。11年级和12年级他们用IB课程。在9年级和10年级阶段用IGCSE课程。
我本周旁听了一些他们的课程。印象深刻的是初中的课程中,有一些人文课程,开放式教学,分小组讨论。黑板上写的课程主题,两个字我都不认识。Monotheistic & Polytheistic 。还好,根据词根,以及老师的讲话,大概也猜出了意思。
(作者:大公报记者、资深财经记者、 儿童财商教育专家 郑晓舟,著有《勇敢地跟孩子谈钱——生活中的财商课》、《听妈妈讲钱的故事》等)